专题教研|有效互动:让游戏真正属于孩子
发布时间:2023/5/29 22:18:21 作者:李若雅 浏览量:744次
专题教研|有效互动:让游戏真正属于孩子
游戏是孩子向我们诉说生活的方式
玩他们想玩的游戏
用他们希望的方式玩
就是对孩子真正的倾听
幼儿园的户外蕴含着无限的创造空间,是孩子们天然的嬉戏乐园。基于幼儿对沙池、泥塑区和小池塘这三个园内游戏区域日益不减的探索兴趣,于2024年5月29日,我园游戏教研组走进负一楼的户外游戏现场,对三个场地的游戏进行了深度探索。游戏组的老师们分成沙池、泥塑区和小池塘三个观摩小组,围绕着“两个互动”——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现场的诊断,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玩出他们想玩的游戏,让我们的游戏真正属于儿童。
回归日常,共享经验
活动伊始,李老师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日常组织的户外活动——“娃娃家”,针对视频里的内容以及李老师在日常指导发现的问题,我们教研组的成员们也提出要切实考虑游戏材料的比例是否符合日常,教师指导时可以多用一些开放式提问引起幼儿主动思考等方式;当孩子在游戏时发生矛盾或者问题时,教师要“慢一点”,适当的退后,做到静观其变再适时指导。
聚焦现场,发现儿童
在游戏现场观摩的老师们或是安静地观察亦或是巧妙的参与,采用专业的方式观察儿童与材料、同伴、成人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游戏经验。
怎么才能在沙子里运输水呢?
沙子还能怎么玩呢?
欢欢老师在前期和孩子们讨论中针对游戏发展过程中一次次新产生的问题进行不停的尝试,改变指导策略、加入新的材料,激发孩子们的潜力,引发异龄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他们习得新的游戏经验。
转身来到我们的泥塑区,孩子们化身为一个个小小泥塑家,软软的泥巴在画笔、画布、还有各种自然材料的加持下,在他们的手中变成了一幅幅精致的作品。
中班幼儿:老师,我这里总是弄不圆怎么办?
大班幼儿:小雪老师,我这里也是,你来帮帮我。
面对孩子们的“求助”小雪老师并没有直接帮助他们而是对旁边的女孩子说:“我觉得你做的很好耶,你可以帮帮这两位小朋友吗?”巧妙地增加了幼幼互动,让孩子们学会合作、协商、分工,真正体会到游戏的快乐。
阳光正好
微风不燥
欢声笑语
“哇”声不止
小池塘边又是怎样的一番欢快场面呢?
杨老师巧妙地运用合作游戏的方式沉浸在和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中,看似不起眼的胶带、塑料盒、塑料瓶、冰棒棍都成了小船的各个零件,孩子们将不同材料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让他们一阵阵的惊呼,哇!我的小船成功了!哇!你的“航空母舰”也太酷了吧!
有趣的小船把我们观摩的老师都吸引了过去,忍不住要和孩子们一起下水试航呢!
勤于思考,总结提升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观摩游戏之后,老师们回归思考,回归策略。结合游戏现场并就教师如何与幼儿产生高质量的互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改进思路。
1. 观源,捕捉幼儿的“哇”时刻
教师要善于观察并捕捉游戏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将其作为教育契机,通过观察、分析,鼓励幼儿再以其他有效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并及时给予有效支持。如教师可联系已开展的教学活动或幼儿的已有生活经历,让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
2.观需,给予幼儿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幼儿往往会面临着缺乏材料的情况,这既需要教师能根据游戏的性质预设材料,又需要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分析,适时地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3.观思,时时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
老师根据现场游戏情况及时提出开放性问题:“为什么上游的水流淌到中间这一部分就不再继续流动了呢?”游戏后根据过程中记录的照片和视频,进一步组织幼儿推测水流不畅的原因,帮助幼儿回忆已有认知,支持和拓展了幼儿的学习。可见,教师的尊重和回应,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发展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自主游戏中,教师尊重和回应幼儿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4.观续,推动幼儿游戏持续延伸和拓宽
游戏并不是一次性的,好的游戏需要教师的持续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幼儿是否对该游戏活动有兴趣。在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后,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已有游戏经验和教师的分析与判断,预设幼儿需要的材料(如表格、游戏物品等),推动幼儿游戏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宽,为幼儿完整游戏经验的形成提供支持。
每一次的教研都源于实践又归于实践,每一次教研活动发现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孩子下次探究的学习支架,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们不断更新、提供适宜的空间与材料,并给予适时的回应与支持,帮助幼儿回顾、梳理、更新经验。
对孩子来说
“玩出”他们的经历与感受
是最自然、最富动力的自我疗愈
对我们来说亦是如此
学无涯,路无止
我们将不断学习
充实自己!